目录
第二版序
(资料图)
第一版序
第一章 元素、同位素、原子质量的起源
1.1 导语
1.2 宇宙的起源
1.3 元素在宇宙中的丰度
1.4 恒星的演化与光谱型
1.5 元素的形成
1.5.1 氢燃烧
1.5.2 氦燃烧与碳燃烧
1.5.3 α-过程
1.5.4 e-过程(平衡过程)
1.5.5 s-与r-过程(慢中子与快中子吸收)
1.5.6 p-过程(质子捕获)
1.5.7 x-过程
1.6 原子质量
1.6.1 原子质量的不确定性
1.6.2 放射性元素的问题
第二章 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
2.1 导语
2.2 原子的电子结构
2.3 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趋势
2.3.1 原子与物理性质的趋势
2.3.2 化学性质的趋势
2.4 新元素与化合物的预测
第三章 氢
3.1 导语
3.2 氢的原子与物理性质
3.2.1 氢的同位素
3.2.2 正氢与仲氢
3.2.3 氢的离子态
3.3 制备,生产与应用
3.3.1 氢
3.3.2 氘
3.3.3 氚
3.4 化学性质与倾向
3.4.1 氢的配位化学
3.5 质子酸碱
3.6 氢键
3.6.1 对性质的影响
3.6.2 对结构的影响
3.6.3氢键的强度与理论阐释
3.7 元素的氢化物
第四章 锂钠钾铷铯钫
4.1 导语
4.2 单质
4.2.1 发现与分离
4.2.2 地壳丰度与分布
4.2.3 金属的生产与应用
4.2.4 碱金属的性质
4.2.5 化学性质与倾向
4.2.6 在液氨等溶剂中的溶液
4.3 化合物
4.3.1 导语:离子键模型
4.3.2 卤化物与氢化物
4.3.3 氧化物,过氧化物,超氧化物与低氧化物
4.3.4 氢氧化物
4.3.5 含氧酸盐及其它化合物
4.3.6 配位化学
4.3.7 亚氨基,氨基化合物及其相关
4.3.8 有机金属化合物
第五章 铍镁钙锶钡镭
5.1 导语
5.2 单质
5.2.1 地壳丰度与分布
5.2.2 金属的生产与应用
5.2.3 单质的性质
5.2.4 化学反应性与倾向
5.3 化合物
5.3.1 导语
5.3.2 氢化物与卤化物
5.3.3 氧化物与氢氧化物
5.3.4 含氧酸盐与配合物
5.3.5 有机金属化合物
铍
镁
钙锶钡
第六章 硼
6.1 导语
6.2 硼
6.2.1 单质的分离与提纯
6.2.2 晶体硼的结构
6.2.3 硼的原子与物理性质
6.2.4 化学性质
6.3 硼化物
6.3.1 导语
6.3.2 制备与化学计量
6.3.3 硼化物的结构
6.4 硼烷(硼的氢化物)
6.4.1 导语
6.4.2 成键与拓扑结构
6.4.3 硼烷的制备与性质
6.4.4 小硼烷及其离子的化学(B1-B4)
6.4.5 中硼烷及其离子(B5-B9)
6.4.6 巢式-癸硼烷B10H14的化学
6.4.7 闭式-BnHn2-的化学
6.5 碳硼烷
6.6 金属碳硼烷
6.7 硼的卤化物
6.7.1 三卤化硼
6.7.2 硼的低卤化物
6.8 硼氧化合物
6.8.1 硼的氧化物与含氧酸
6.8.2 硼酸盐
6.8.3 含硼氧键的有机物
6.9 硼氮化合物
6.10 硼的其它化合物
6.10.1 硼与磷砷锑成键的化合物
6.10.2 硼与硫硒碲成键的化合物
第七章 铝镓铟铊
7.1 导语
7.2 单质
7.2.1 地壳丰度与分布
7.2.2 金属的制备与应用
7.2.3 单质的性质
7.2.4 化学反应性与倾向
7.3 化合物
7.3.1 氢化物及相关配合物
7.3.2 卤化物及卤配合物
三卤化铝
镓铟铊的三卤化物
镓铟铊的低卤化物
7.3.3 氧化物与氢氧化物
7.3.4 三元及更复杂的氧化物相
尖晶石及相关化合物
钠-β-氧化铝及相关相
铝酸三钙Ca3Al2O6
7.3.5 其他无机物
硫属化物
与氮磷砷锑铋成键的化合物
一些不寻常的立体化学
7.3.6 有机金属化合物
有机铝化合物
镓铟铊的有机金属化合物
铝-氮杂环与簇
第八章 碳
8.1 导语
8.2 碳
8.2.1 地壳丰度与分布
8.2.2 同素异形体
8.2.3 原子与物理性质
8.2.4 富勒烯
富勒烯的结构
碳的其他分子型同素异形体
富勒烯的化学
富勒烯到富勒烯化物的还原
加成反应
杂原子富勒烯型簇
金属原子在富勒烯中的内嵌
8.2.5 碳的化学性质
8.3 石墨层间化合物
8.4 碳化物
金属-碳多面苯(金属碳分子)
8.5 氢化物,氧化物与卤氧化物
8.6 氧化物与碳酸盐
8.7 硫属化物及相关化合物
8.8 氰化物及其它碳-氮化合物
8.9 有机金属化合物
第九章 硅
9.1 导语
9.2 硅
9.2.1 存在与分布
9.2.2 分离,生产与工业应用
9.2.3 原子与物理性质
9.2.4 化学性质
9.3 化合物
9.3.1 硅化物
9.3.2 硅的氢化物(硅烷)
9.3.3 硅的卤化物及相关配合物
9.3.4 二氧化硅与硅酸
9.3.5 硅酸盐矿物
分立单元构成的硅酸盐
链状或带状结构的硅酸盐
层状结构的硅酸盐
框架结构的硅酸盐
9.3.6 硅的其它无机化合物
9.3.7 有机硅化合物与硅氧烷
第十章 锗锡铅
10.1 导语
10.2 单质
10.2.1 地壳丰度与分布
10.2.2 单质的生产与应用
10.2.3 单质的性质
10.2.4 化学反应性及其变化趋势
10.3 化合物
10 3.1 氢化物与氢卤化物
10.3.2 卤化物及相关配合物
卤化锗
卤化锡
卤化铅
10.3.3 氧化物与氢氧化物
10.3.4 含氧酸衍生物
10.3.5 其它无机物
10.3.6 金属-金属键与簇
10.3.7 有机金属化合物
锗
锡
铅
第十一章 氮
11.1 导语
11.2 单质
11.2.1 丰度与分布
11.2.2 氮的生产与应用
11.2.3 原子与物理性质
11.2.4 化学反应性
11.3 化合物
11.3.1 氮化物、叠氮化物与氮配合物
11.3.2 氨与铵盐
液氨溶剂
11.3.3 氮的其它氢化物
肼
羟胺
氢叠氮酸
11.3.4 含氮物种的热力学关系
11.3.5 氮的卤化物及相关化合物
11.3.6 氮的氧化物
一氧化二氮N2O
一氧化氮NO
三氧化二氮N2O3
二氧化氮NO2与四氧化二氮N2O4
五氧化二氮N2O5与三氧化氮NO3
11.3.7 氮的含氧酸,含氧阴离子与含氧酸盐
连二次硝酸及其盐
亚硝酸及其盐
硝酸及其盐
原硝酸盐MI3NO4
第十二章 磷
12.1 导语
12.2 单质
12.2.1 丰度与分布
12.2.2 单质磷的生产与应用
12.2.3 磷的同素异形体
12.2.4 原子与物理性质
12.2.5 化学反应性与立体化学
12.3 化合物
12.3.1 磷化物
12.3.2 膦及相关化合物
12.3.3 卤化磷
三卤化磷
四卤化二磷及磷的其它低卤化物
五卤化磷
三价磷的拟卤化物
12.3.4 磷的卤氧化物与卤硫化物
12.3.5 磷的氧化物,硫化物,硒化物及有关化合物
氧化物
硫化物
硒化物
12.3.6 磷的含氧酸及其盐
次磷酸及其盐(H2PO(OH)与H2PO2-)
亚磷酸及其盐(HPO(OH)2与HPO32-)
连二磷酸(H4P2O6)及其盐
磷的其它低价含氧酸
磷酸
正磷酸盐
链状多磷酸盐
环状多磷酸及其盐
12.3.7 磷-氮化合物
环磷氮烷
磷氮烯
聚磷氮烯
应用
12.3.8 有机磷化合物
第十三章 砷锑铋
13.1 导语
13.2 单质
13.2.1 丰度、分布与提取
13.2.2 原子与物理性质
13.2.3 化学反应性及其变化趋势
13.3 砷锑铋的化合物
13.3.1 金属间化合物与合金
13.3.2 砷锑铋的氢化物
13.3.3 卤化物及相关配合物
三卤化物MX3
五卤化物MX5
混合卤化物与低卤化物
MIII与MV的卤配合物
卤氧化物
13.3.4 氧化物与含氧化合物
MIII的含氧化合物
混合价态氧化物
MV的含氧化合物
13.3.5 硫化物及相关化合物
13.3.6 金属-金属键与簇
13.3.7 其它无机物
13.3.8 有机金属化合物
有机三价砷化合物
有机五价砷化合物
含砷化合物的生理活性
有机锑与有机铋化合物
第十四章 氧
14.1 单质
14.1.1 导语
14.1.2 存在
14.1.3 制备
14.1.4 原子与物理性质
14.1.5 氧的其它形态
臭氧
原子氧
14.1.6 双氧分子O2的化学性质
14.2 氧的化合物
14.2.1 配位化学:双氧作为配体
14.2.2 水
导语
分布与获取
物理性质与结构
结晶水,水配合物与固体水合物
化学性质
聚合水
14.2.3 过氧化氢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14.2.4 氧的氟化物
14.2.5 氧化物
各种分类法
非化学计量
第十五章 硫
15.1 单质
15.1.1 导语
15.1.2 丰度与分布
15.1.3 硫单质的生产与应用
15.1.4 硫的同素异形体
15.1.5 原子与物理性质
15.1.6 化学反应性
硫的多原子阳离子
硫作为配体
其它以硫原子为给体的配体
15.2 硫的化合物
15.2.1 金属的硫化物
概论
金属硫化物的结构化学
阴离子型多硫化物
15.2.2 硫的氢化物(硫烷)
15.2.3 硫的卤化物
硫的氟化物
硫的氯溴碘化物
15.2.4 硫的卤氧化物
15.2.5 硫的氧化物
低氧化物
二氧化硫SO2
二氧化硫作为配体
三氧化硫
更高的氧化物
15.2.6 硫的含氧酸
硫酸H2SO4
过硫酸H2SO5与H2S2O8
硫代硫酸H2S2O3
连二硫酸H2S2O6
连多硫酸H2SnO6
亚硫酸H2SO3
焦亚硫酸H2S2O5
连二亚硫酸H2S2O4
15.2.7 硫-氮化合物
硫的二元氮化物
硫-氮阴阳离子
硫的亚氨基化物S8-n(NH)n
其它环状硫-氮化合物
硫-氮-卤素化合物
硫-氮-氧化合物
第十六章 硒碲钋
16.1 单质
16.1.1 导语:历史,丰度与分布
16.1.2 单质的生产与应用
16.1.3 同素异形体
16.1.4 原子与物理性质
16.1.5 化学反应性与倾向
16.1.6 多原子阳离子Mxn+
16.1.7 多原子阴离子Mx2-
16.2 硒碲钋的化合物
16.2.1 硒碲钋化物
16.2.2 氢化物
16.2.3 卤化物
低卤化物
四卤化物
六卤化物
卤配合物
16.2.4 卤氧化物与拟卤化物
16.2.5 氧化物
16.2.6 氢氧化物与含氧酸盐
16.2.7 其它无机物
16.2.8 有机硒碲钋化合物
第十七章 卤素:氟氯溴碘砹
17.1 单质
17.1.1 导语
氟
氯
溴
碘
砹
17.1.2 丰度与分布
17.1.3 单质的生产与应用
17.1.4 原子与物理性质
17.1.5 化学反应性与倾向
一般反应性与立体化学
溶液与电荷转移配合物
17.2 氟氯溴碘的化合物
17.2.1 卤化氢HX
制备与应用
卤化氢的物理性质
卤化氢的化学反应性
非水溶剂中的卤化氢
17.2.2 元素的卤化物
氟化物
氯溴碘化物
17.2.3 卤素互化物
双原子卤素互化物XY
四原子卤素互化物XY3
六原子与八原子卤素互化物XF5与IF7
17.2.4 多卤阴离子
17.2.5 多卤阳离子XY2n+
17.2.6 卤素阳离子
17.2.7 氯溴碘的氧化物
氯的氧化物
溴的氧化物
碘的氧化物
17.2.8 含氧酸及其盐
概论
次卤酸HOX及其盐XO-
亚卤酸HOXO及其盐XO2-
卤酸HOXO2及其盐XO3-
高卤酸及其盐
高卤酸及其盐
高溴酸及其盐
高碘酸及其盐
17.2.9 卤素的氟氧化物及相关化合物
氯的氟氧化物
溴的氟氧化物
碘的氟氧化物
17.2.10 含氧酸的卤素衍生物
17.3 砹的化学
第十八章 稀有气体:氦氖氩氪氙氡
18.1 导语
18.2 单质
18.2.1 分布、生产与应用
18.2.2 原子与物理性质
18.3 稀有气体的化学
18.3.1 包合物
18.3.2 氙的化合物
18.3.3 其它稀有气体的化合物
第十九章 配位化合物与有机金属化合物
19.1 导语
19.2 配体的类型
19.3 配合物的稳定性
19.4 各种配位数
19.5 同分异构现象
构象异构
几何异构
旋光异构
电离异构
键合异构
配位异构
聚合异构
配体异构
19.6 配位键
19.7 有机金属化合物
19.7.1 η1配体
19.7.2 η2配体
19.7.3 η3配体
19.7.4 η4配体
19.7.5 η5配体
19.7.6 η6配体
19.7.7 η7与η8配体
第二十章 钪钇镧锕
20.1 导语
20.2 单质
20.2.1 地壳丰度与分布
20.2.2 金属的制备与应用
20.2.3 单质的性质
20.2.4 化学反应性与倾向
20.3 钪钇镧锕的化合物
20.3.1 简单化合物
20.3.2 配合物
20.3.3 有机金属化合物
第二十一章 钛锆铪
21.1 导语
21.2 单质
21.2.1 地壳丰度与分布
21.2.2 金属的制备与应用
21.2.3 单质的性质
21.2.4 化学反应性与倾向
21.3 钛锆铪的化合物
21.3.1 氧化物与硫化物
21.3.2 混合氧化物或氧配合物
21.3.3 卤化物
21.3.4 含氧阴离子化合物
21.3.5 配合物
正四价(d0)
正三价(d1)
更低价
21.3.6 有机金属化合物
第二十二章 钒铌钽
22.1 导语
22.2 单质
22.2.1 地壳丰度与分布
22.2.2 金属的制备与应用
22.2.3 原子与物理性质
22.2.4 化学反应性与倾向
22.3 钒铌钽的化合物
22.3.1 氧化物
22.3.2 多金属酸盐
22.3.3 硫硒碲化物
22.3.4 卤化物与卤氧化物
22.3.5 含氧阴离子化合物
22.3.6 配合物
正五价(d0)
正四价(d1)
正三价(d2)
正二价(d3)
22.3.7 钒的生物化学
22.3.8 有机金属化合物
第二十三章 铬钼钨
23.1 导语
23.2 单质
23.2.1 地壳丰度与分布
23.2.2 金属的制备与应用
23.2.3 单质的性质
23.2.4 化学反应性与倾向
23.3 铬钼钨的化合物
23.3.1 氧化物
23.3.2 同多金属酸盐
23.3.3 杂多金属酸盐
23.3.4 钨青铜与钼青铜
23.3.5 硫硒碲化物
23.3.6 卤化物与卤氧化物
23.3.7 铬钼钨的配合物
正六价(d0)
正五价(d1)
正四价(d2)
正三价(d3)
正二价(d4)
23.3.8 生物活性与固氮
23.3.9 有机金属化合物
第二十四章 锰锝铼
24.1 导语
24.2 单质
24.2.1 地壳丰度与分布
24.2.2 金属的制备与应用
24.2.3 单质的性质
24.2.4 化学反应性与倾向
24.3 锰锝铼的化合物
24.3.1 氧化物与硫属化物
24.3.2 含氧阴离子
24.3.3 卤化物与卤氧化物
24.3.4 锰锝铼的配合物
正七价(d0)
正六价(d1)
正五价(d2)
正四价(d3)
正三价(d4)
正二价(d5)
更低价
24.3.5 锰的生物化学
24.3.6 有机金属化合物
第二十五章 铁钌锇
25.1 导语
25.2 铁钌锇的单质
25.2.1 地壳丰度与分布
25.2.2 单质的制备与应用
25.2.3 单质的性质
25.2.4 化学反应性与倾向
25.3 铁钌锇的化合物
25.3.1 氧化物与其它硫属化物
25.3.2 混合金属氧化物与含氧阴离子
25.3.3 氧化物与卤氧化物
25.3.4 配合物
正八价(d0)
正七价(d1)
正六价(d2)
正五价(d3)
正四价(d4)
正三价(d5)
正二价(d6)
钌的混合价态化合物
更低价
25.3.5 铁的生物化学
血红蛋白与肌红蛋白
细胞色素
铁-硫蛋白质
25.3.6 有机金属化合物
羰基配合物
羰基氢化物与羰基阴离子
羰基卤化物及其它取代羰基配合物
二茂铁及其它茂配合物
第二十六章 钴铑铱
26.1 导语
26.2 单质
26.2.1 地壳丰度与分布
26.2.2 单质的制备与应用
26.2.3 单质的性质
26.2.4 化学反应性与倾向
26.3 钴铑铱的化合物
26.3.1 氧化物与卤化物
26.3.2 卤化物
26.3.3 配合物
正四价(d5)
正三价(d6)
正二价(d7)
正一价(d8)
更低价
26.3.4 钴的生物化学
26.3.5 有机金属化合物
羰基配合物
茂配合物
第二十七章 镍钯铂
27.1 导语
27.2 单质
27.2.1 地壳丰度与分布
27.2.2 单质的制备与应用
27.2.3 单质的性质
27.2.4 化学反应性与倾向
27.3 镍钯铂的化合物
27.3.1 Pd/H2系统
27.3.2 氧化物与硫属化物
27.3.3 卤化物
27.3.4 配合物
正四价(d6)
正三价(d7)
正二价(d8)
正一价(d9)
零价(d10)
27.3.5 镍的生物化学
27.3.6 有机金属化合物
σ键化合物
羰基配合物
茂配合物
烯炔配合物
π-烯丙基配合物
第二十八章 铜银金
28.1 导语
28.2 单质
28.2.1 地壳丰度与分布
28.2.2 单质的制备与应用
28.2.3 原子与物理性质
28.2.4 化学反应性与倾向
28.3 铜银金的化合物
28.3.1 氧化物与硫化物
28.3.2 高温超导体
28.3.3 卤化物
28.3.4 照相术
28.3.5 配合物
正三价(d8)
正二价(d9)
二价铜的电子光谱与磁性
正一价(d10)
金簇化合物
28.3.6 铜的生物化学
28.3.7 有机金属化合物
第二十九章 锌镉汞
29.1 导语
29.2 单质
29.2.1 地壳丰度与分布
29.2.2 单质的制备与应用
29.2.3 单质的性质
29.2.4 化学反应性与倾向
29.3 锌镉汞的化合物
29.3.1 氧化物与硫属化物
29.3.2 卤化物
29.3.3 一价汞
汞的多原子阳离子
29.3.4 二价锌与二价镉、
29.3.5 二价汞
HgII-N化合物
HgII-S化合物
含汞簇合物
29.3.6 有机金属化合物
29.3.7 生物学与环境重要性
第三十章 镧系元素(Z=58-71)
30.1 导语
30.2 单质
30.2.1 地壳丰度与分布
30.2.2 单质的制备与应用
30.2.3 单质的性质
30.2.4 化学反应性与倾向
30.3 镧系元素的化合物
30.3.1 氧化物与硫属化物
30.3.2 卤化物
30.3.3 磁性与光谱性质
30.3.4 配合物
正四价
正三价
正二价
30.3.5 有机金属化合物
茂化物及相关化合物
烷基与芳基化合物
第三十一章 锕系及锕系后元素(Z=90-112)
31.1 导语
超重元素
31.2 锕系元素的单质
31.2.1 地壳丰度与分布
31.2.2 锕系元素单质的制备与应用
核反应堆与原子能
核燃料的再加工
31.2.3 锕系元素单质的性质
31.2.4 化学反应性与倾向
31.3 锕系元素的化合物
31.3.1 锕系元素的氧化物与硫属化物
31.3.2 混合金属氧化物
31.3.3 锕系元素的卤化物
31.3.4 磁性与光谱性质
31.3.5 锕系元素的配合物
正七价
正六价
正五价
正四价
正三价
正二价
31.3.6 锕系元素的有机金属化合物
31.4 锕系后元素
31.4.1 导语
31.4.2 104号元素
31.4.3 105号元素
31.4.4 106号元素
31.4.5 107、108与109号元素
31.4.6 110、111与112号元素
附录一 原子轨道
附录二 对称元素,对称操作与点群
附录三 一些非国际单位制单位
附录四 一些元素在地壳岩石中的丰度
附录五 有效离子半径
附录六 诺贝尔化学奖
附录七 诺贝尔物理学奖
索引
第二版序
本书于1984年首次问世时,即迅速跻身本学科最前沿的教科书与参考书之列,令师生爱不释手的同时也被译作了多种欧洲、亚洲语言。其拥有的全新特色(见第一版序)显然收到了广泛欣赏,呼吁我们推出第二版的声音亦已持续多日。就此,我们对正文进行了彻底修订与增补,并从第一版出版之后发表的研究中新选入了2000条以上的文献参考。此外,正文中贯穿了数不胜数的涉及最近科研进展的改动与延伸,实可谓没有一页是原封不动的。不过,经过谨慎的编辑,我们已保证了所有第一版中引人入胜的特色得到了保留。
本书的主要构思依然维持原貌,例外的是有机金属化学的概述一段被移除出了第八章,并与配位化学的其它方面整合到了重塑后的第十九章。然而,过去的几年里即使是最简单的元素的化学也得到了相当大的丰富。碱金属的化学就因此呈现了一二十年前未曾想象得到的复杂度,以锂为例,锂已经拥有了配位数自1至12的至少20种已知配位几何形状,碱金属负离子甚至电子盐化合物也已经为人所知。类似地,镁一族中较重元素的有机金属化学,特别是有关大型配体的内容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硼则依旧令人惊叹与困惑,它的簇合物化学不断地在拓展。从穿插在各章中的硫-氮化学,杂多酸化学,不少元素的生物无机化学,低价镧系元素化学等等,到最重的112号锕系后元素的合成与表征,这一切同样无不体现了这一点。想起现在的元素已经比门捷列夫首次提出元素周期表时的63种多出了49种,不禁心生敬意。
对过去15年元素化学迅猛进展的进一步展望可以从数个已被综述文献中收录,且过去从不存在并未有预料的全新模块中管窥。包括η2-双氢配合物、富勒烯及其众多衍生物、金属碳分子,以及高温氧化物超导体。
希望这一新版本的《元素化学》会继续激励与引导读者,使读者们也都能体验我们在这一蓬勃发展的学科中所收获的激动与痴迷。在此也要感谢一众持续向我们提供科研资讯的通信者们以及为我们提供了便利设施服务的利兹大学化学学院。
N.N.格林伍德
A.厄恩肖
1997年八月
第一版序
在本书中我们试图面向本科生与研究生带来一套对于元素化学详略得当而条理清晰的论说。这个化学中重要且核心的领域充满了巧妙的实验,令人好奇的化合物与激动人心的新发现。我们之所以特地避免了“无机化学”一词是因为它凸显了一种过时的,在20世纪收官之际已经不再合适的化学观。对应地,我们不仅关注无机化学,而是同样包括了那些或许叫做分析化学,理论化学,化学工业,有机金属化学,生物无机化学或者这门时髦学科其它无数分支之一的方面。
我们认为将化学现象与其基于的事实置于首位是应做的。元素的化学当然应该在一套基础的理论框架下讨论,有了这套理论框架才能让写出来的内容衔接紧密,结构清晰。但一直以来化学中被强调的往往是它的化学性,个中有这么一些原因:首先,理论经常会改变,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因此基于对本学科事实基础的了解与理解的论述就具有较高的价值,并更能耐受时间考验。当然,我们认同尽管事实不会出现很大的变化,但事实的重要性却时常如此,因此如何可靠地评估观察到的现象与分析信息是很重要的,本书在正文中也提供了数量众多的事实例子。不仅如此,提出一个理论并设计标榜能够证明它的实验在科学上是靠不住的,分清事实与理论和认识到理论的暂时性与变化性很重要,科学的发展靠的是纠正理论的错误而非树立事实,且再多的实验也不能够真正“证实”理论,这只不过体现了该理论能够解释目前为止已知的事实罢了。(往深层说,我们也可以认识到所有的事实都支撑着无数理论)
另一个重要的点是,要意识到化学并非课本的目录所定义的一副固定不变的知识体系,很久以前化学起源于某处,而现在化学正在数个具体的方向上前进着。它是一个活动的、会自我进步的知识领域,而我们也在合适之处引用了本学科的发展历史来尽力传达这种进步感与激动感。本书中各元素的化学将以学理上连贯的逻辑顺序呈现,并且也会穿插一些附加材料来阐明,例证,拓展或者以其他方式进一步补充正文。
化学是人类的活动,它的结果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但是我们并未执着于所谓“现实意义”,毕竟今日意义非凡的事物明日也将过时。另一方面,在现代世界拒绝承认化学除了是一门华丽的学问外依旧经常有实用性也是愚蠢的。实用性确实给元素化学增添了不少意义,而且其中的不少内容正是由于社会的需求而发展出来的。对不少人而言这一点正是本学科最具魅力之处——即其潜在的应用。因此我们联系了世界范围内超过500家基于化学的公司,了解它们制造或使用的化学品及其量与目的,得到了一笔巨大的知识财富,事实也证明这成为了讨论元素化学的珍贵资源。教学工作中的经验已警示了我们学习此类专门性知识的难度,我们在本书的合适之处广泛插入了这样的材料。我们相信,知晓一种的化合物的生产规模与目的是很重要的。
作为一本着眼于元素化学的书,本书似乎以元素从何而来,如何产生,为何在地壳中有此丰度,何者决定其原子质量之类的问题开头比较合乎逻辑。这些问题尽管常被教科书忽略且的确不易回答,但它们最近正受到活跃探究,一些不太确定的回答与说法会在开篇之章中给出。接着会对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进行粗略介绍,之后就将系统地分族讨论各个元素的化学。
全英国乃至澳大利亚,加拿大,丹麦,联邦德国,日本,美国等国的众多同行对每一章节的细致评价让我们备受鼓舞,相信这部新作品能成为讨论各元素及其化合物多样变化的基础而广受欢迎。
很乐意能在此向利兹大学爱德华·波义耳图书馆员工数年来对编写本书的鼎力相助表达感谢。我们也希望对吉恩·托马斯夫人向出版社供稿工作的毅力与杰出能力表示深刻感激。没有她对集体的慷慨协助与理解本作将无法完成。
N.N.格林伍德
A.厄恩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