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宇熠
4月26日,穿过一条贴有“敢于挑战自我,勇攀技术高峰”标语的走廊,记者走进位于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的世界技能大赛(工业机械项目)中国集训基地。一台铣床前亮着一盏小黄灯,转手轮、量工件,双手密切配合,实训服上蹭满油污,一名2021级智能装备学院的学生正反复操练、挑灯“日”战。学院宣教处老师陈浩说:“以前宋彪也像这样站在那儿,一练就是一天。”
“中国!中国!”2017年,年仅19岁的宋彪以最高分从68个成员国家和地区的1260多名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摘得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工业机械装调项目金牌,成为首位获得该荣誉的中国选手。宋彪说:“比赛中,我用4天的时间做出一台净水器,净化出来的水看起来很干净,当时我尝了尝,觉得水真甜。”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一举成名,一路“高光”,宋彪先后被授予“江苏大工匠”“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称号。在百度“知道”问答频道,有网友提问:“19岁荣获世界大赛冠军的技校生宋彪,如今怎样了?”下方置顶回复写道:他现在变成了一个高级技师,积极开展专业技术这项工作,而且也变成了一个非常优秀的教师,在培养更多优秀的人。
2014年,宋彪中考失利,没有考上理想的高中。父亲勉励他:“如果没拿好笔杆,就拿好工具吧。”于是,他下定决心要“掌握真正的技术”,那年9月,他来到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成为机械工程系模具制造专业的一名学生。
“宋彪或许不是最有天赋的,但是最能吃苦的。”宋彪的教练、学院机械系老师杭明峰说。在一年多的备赛时间里,宋彪完成8—10小时的训练任务后,每天还会“自加”2小时的训练量。即使是夏天,他也可以气定神凝地“泡在”40摄氏度高温的车间里。
“要努力做大国工匠,把在世界技能大赛上取得的历史性突破融入到日常工作中,带动各行业职业技能水平实现历史性突破。”2018年,江苏省人社厅认定了宋彪的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晋升高级技师的职业资格,宋彪成为全省最年轻的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获得者。
2019年,宋彪毕业后拒绝了各大企业伸来的高薪“橄榄枝”,选择留校任教。“我希望把自己学到的技能教给更多有梦想的年轻人,也希望更多有志青年能够凭借精湛的技能让人生出彩。”宋彪这句话,并不是获得荣誉后的“冠冕之词”,而是他实实在在践行的未来规划。
“课前,我会先打个样,用时更快、精度更高。”“拿技术说话”的“小宋老师”让学生们心服口服。“光自己会做不行,还要会教。”宋彪发现,当老师也是门“技术活”。他多次向恩师杭明峰请教,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
在“小宋老师”的课堂上,“差不多就行”绝对不行。“一个零件达到75%的程度就已经算合格,但是不能就此止步不前,唯有95%以上甚至100%,才能延长机器使用寿命、提高效率。”学生们对“小宋老师”的“经典名言”倒背如流。除此之外,宋彪还设计出很多趣味性课程,比如制作七巧板等物件激发学生兴趣。在带班的两年时间里,宋彪所教的班级,专业成绩在全校名列前茅。
宋彪的学生谢村善告诉记者:“宋老师对我们很严格,训练时加工工件的误差不得超过0.02毫米,他的标准高于参赛标准。”2020年,谢村善获得全国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工业机械项目银牌。宋彪说:“因为我是‘大赛出身’,大赛不仅考验选手的专业能力,也考验意志力。我希望越来越多学生能够超越我。”
同样,谢村善也是因为中考失利而选择了技术之路。来到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后,他在宋彪身上看到了未来的“另一种可能”。如今,比宋彪小3岁的他也成为智能装备学院的一名教师,和“偶像”做了同事。近年来,继宋彪之后,已有约10名本校学生留校任教,年轻教师队伍不断壮大。面对前来“取经”的更年轻的教师,宋彪提得最多的依旧是“工匠精神”,要让学生把“工匠精神”渗入每个产品、每道工序。
在学校大力支持下,2021年9月,宋彪开启了新的学习历程,就读江苏理工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有太多东西要学,材料学、力学、热学,这些都是技术背后的原理。”宋彪的眼睛里一如当年,闪烁着对技术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求。
脱产学习期间,宋彪仍会利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回到集训基地指导学生。从“圆梦”到“筑梦”,宋彪说:“我不仅要继续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还要努力带动年轻学子走上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