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落地以来,四川省西充县充分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聚焦学生社团建设的制度化引领、校本化实践、特色化提升,着力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为“双减”政策深入推进注入活力。
【资料图】
制度化引领,由“单打独斗”到“合力共进”。直面困难,破局推进。如何优化课后服务,提升服务质量?是各地各校面临的现实课题。西充县教科体局聚焦社团活动这一课堂的延伸,针对学校社团建设前期存在的专业师资短缺、社团活动形式化、学生参与度不高等问题,成立了局长任组长的全县学校社团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明确由基础教育股、体艺卫股牵头负责学生社团的建设与管理,制订了学生社团建设方案及相关制度,形成了支持学生社团发展的长效机制。
制度引领,全域推进。西充县明确提出“让每个学生每学期都能参加一个自己喜爱的社团”的口号,各学校完善社团管理制度,强化场所统筹、设施配置、师资准备、时间安排和经费保障,推进社团的全面普及。目前,全县中小学共组建各类学生社团1682个,充分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发展需求,学校的课后服务管理逐步走向规范化、系统化。
机制导向,考核推进。教育行政部门强化社团建设工作考核,将其纳入学校和校长年度工作业绩考核范畴,赋予一定的考核权重。健全绩效工资和课后服务补助分配机制,指导各学校将社团指导教师的工作量、工作绩效与学校岗位绩效进行统筹考核,激励每一位教师都参与进来。据统计,2022年全县90%以上教师参与了学生社团活动指导和组织开展。
校本化实践,由“无规则的单一玩”到“有定性的多元学”。学生社团有独特的育人作用,与常规课堂一起构成学生核心素养“双翼”。西充县以课程化推进社团建设,开发系列校本课程,强化活动的计划性、有序性、实效性,逐步形成“学生自主选择、教师有机引导、学校大力支持”的社团活动课程化实施路径,努力做到“一生一课表”。如张澜学校着力构建基础课程、特长课程、活动课程“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推动社团活动多元化、精品化、课程化、制度化。其中,陶艺社团借助省艺术教育特色校的优势以及指导教师的特长,打造集教学、展览、学术交流为一体的陶艺陈列馆“桐篱陶舍”,有效激发更多学生的陶艺热情,感受陶艺创作的乐趣,体验陶艺创作的魅力。
为充分发挥社团育人合力,西充县要求各校对场所场地、设施器材、师资人才等进行摸底清查、统筹整合,注重校际资源共享,特别是在音体美等艺术师资上,充分利用支教、走教、城乡一体化发展学校联建等方式,强化人力资源挖掘、交流、共享。同时,积极争取有艺术专长和责任心强的家长或社会人士,担任指导教师,参与社团建设。
特色化提升,由“要我为的被动参与”到“我要为的主动融入”。提升质效,规范化管理。西充县健全社团管理“4321模式”,即要求学校做到有组织、有制度、有管理、有保障的“四有”,定内容、定时间、定场地的“三定”,社团建设交流、活动成果交流的“双交流”,县、片区和学校每学年的“一展示”,确保学生社团健康规范发展。城区多所学校形成了班级社团、年级社团、学校社团、精品社团相结合的社团建设体系,为学生个性特长发展搭建了多级展示平台。
凝聚合力,集群化互动。西充县推进“1+X”城乡一体化学校联建办学,全县组建涵盖城乡学校的13个共同体,每个共同体设1所领衔学校,领衔文化建设、学校管理、教师培育、质量提升等工作,各共同体学校在领衔学校的带领下抱团发展、共同成长、相互借力、相互赋能。同时,共同体学校社团做到“一月一活动,一活动一主题”,学生打破年级界限主动分类进团,在感兴趣的课程中练“本事”,在喜爱的社团里学“手艺”。
彰显特色,精品化打造。为推动社团从低质量向高质效迈进,西充县顺势提出“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特色学校创建和精品社团打造。各学校立足体艺“2+1”素养提升工程、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创建、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创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学校创建、课后服务示范校建设等项目,创新社团活动载体、拓展社团活动场所、打造社团活动特色,推进学校社团品牌化、精品化、特色化发展。
(作者单位系四川省西充县教育科技和体育局)
《中国教师报》2023年05月03日第15版
作者:何春奎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