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2016年WHO在上海召开的全球健康促进大会达成了《健康城市全球共识》。眼下,如何在城市建设中考虑健康问题,也成为重要课题。近日,在第二届重点实验室学术年会暨“未来城市与健康城市”发展论坛上,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健康传播研究所所长傅华认为,全球社会大系统的运行相互交集,健康治理需要呼唤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复旦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所长傅华进行专题报告
傅华教授认为,社会需要形成一种健康共治的理念,通过整个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行动,推动健康城市的建设。基于这样一个认知,健康问题应该是全社会的共建共治共享。现在我们认为的Space或者city,就是说“健康就发生在我们每天生活、工作、学习、娱乐、购物等空间中”。中国健康城市的建设,实际上是从规划、建设到管理各个方面都要以人的健康为中心,来保障我们广大市民健康的生活工作,形成社会发展所必须的健康人群,健康环境、健康社会的有机的结合。
傅华教授表示,谈及健康共治,政府主导非常重要,实际上中国在爱国卫生运动的几十年间,一直采取的都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做法,世界卫生组织给也给中国政府颁发了社会健康治理杰出奖。政府各部门要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比如说像杭州和我们上海,政府各个部门已经在落实工作的过程中把健康元素考虑进去。除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外,在一个城市里,劳动部门也很重要,企业应该承担社会责任,包括对他的员工和周边的社区健康负责。而市民也要对每个人自己的健康负起责任,并主动参与到有利于健康的环境建设工作中。结合当今互联网和大数据,使健康共治能插上健康慧治的翅膀。
就具体的做法而言,着眼点应从小处入手,比如说上海这些年在建设大公园的同时更加注重口袋公园的建设,在解决机动车道问题的同时建设好慢车道。当然,还要宏观考虑整个城市规划与健康的问题;再有就是细胞建设,比如说健康社区、健康学校、健康医院、健康企业。目前,上海的健康自我管理小组已经达到了4万多个,充分调动社区老百姓参与我的健康我负责的这样的一个工作就说一个很好的例子。
另外,傅华教授表示,国家已经建立了健康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这既有利于对城市自身纵向的比较,也可以根据城市大小规模经济发展不一样进行横向比较。在健康城市的建设过程中,除了卫生部门,需要更多非卫生部门,特别是城市规划、民政、商业、大数据等部门,以及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团体,也要能够主动融入到国家的健康城市建设工作里面来。(上海纽约大学供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