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充电桩“出海”无疑是当下新能源汽车产业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不过,在风风火火走向海外市场的背后,充电桩企业也遭遇了种种阻碍。“走出去”向来不应只是喊喊口号,需要开拓奋斗的精神,更离不开脚踏实地的市场拓展策略。因此,对于国内企业来说,如何利用自身优势,抓住这一行业“风口”,共享“出海”红利是它们现阶段必须沉下心来认真思考的问题。《中国汽车报》记者了解到,不少充电桩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已获得了一定的经验。从国内“卷”到国外市场2022年,中国汽车出口量达到332万辆,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二大汽车出口国。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整理的海关总署数据,今年一季度,中国出口汽车约107万辆,同比增长58.1%,超过同期日本的汽车出口量,跃升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 而在去年,中国电动汽车出口量达到67.9万辆,同比增长1.2倍,充电桩外贸也持续火爆。据了解,当前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是我国跨境电商平台上转化率最高的外贸商品。2022年,海外充电桩需求量增幅为245%;仅今年3月,海外充电桩采购需求就暴涨了218%。 “从2022年7月开始,充电桩海外出口就开始逐步爆发了。这与从欧美出台多项政策追赶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背景相关。”易能时代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苏昕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之前真正‘出海’的中国充电桩企业并不多,现在则正是一个非常好的时机。”往前追溯,得益于国内市场强大的供应链支撑,在疫情期间,很多充电桩企业的产品已开始贴牌出口。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充换电分会秘书长、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副秘书长仝宗旗向记者介绍说,目前,充电桩企业“走出去”有两种方式,一是借助国外经销商网络或相关资源方自己做出口;二是跟随车企“出海”,随车配送桩或作为车企在当地的服务配套商。 在全球范围内,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已成为多个国家和地区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战略实施的发力点。欧美出台的充电基础设施政策明确且积极,目的就是为了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中“重回第一”。在苏昕看来,未来3~5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主体部分有望构建完成。在这段时间内,市场将飞速狂飙,之后会趋稳,处于一个合理的发展规模。 据了解,在亚马逊平台上,有非常多的中国企业已享受到“走出去”的线上红利,成都柯恩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柯恩斯”)就是其中之一。自2017年开始在亚马逊平台上开展业务,柯恩斯采用自有品牌“出海”的方式,成为中国首家、全球前四家符合欧洲三项电标准的充电桩企业。在行业人士看来,这个例子足以说明中国企业完全可以凭借自身实力,通过线上渠道在海外市场打造全球品牌。 对于国内充电桩市场的“内卷”程度,行业人士有目共睹。有鉴于此,开拓海外市场不仅是掘金全球“蓝海”市场的战略需要,更是从国内市场竞争中杀出另一条“血路”的活法。深圳ABB公司总监孙钰琦在充电桩领域已从业8个年头,他见证了不同类型的企业在国内市场竞争中“出圈”,直至把“战场”拓展到海外。 产品、供应链与成本优势国内充电桩企业“走出去”,优势究竟有哪些? 在亚马逊全球开店大客户总监章赛男看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优势,主要来自人口及人才“红利”。“高水平的供应链与产业集群,能够支撑中国企业用高效的方式生产领先的产品。在充电桩领域,我们在技术上已远远走在了行业前端,具备技术端优势,再加上领先的应用基础和庞大的工程师队伍,可以完成实体产品的落地并为此提供服务。”他说。 除了技术和供应链,成本优势也值得一提。“有时候,欧洲同事跟我们闲聊,询问国标直流充电桩价格。我们半开玩笑地回复,只要把欧元的标志换成人民币就是答案。大家能看出来,价差有多大了吧。”孙钰琦告诉记者,美国交流充电桩的市场销价为700~2000美元,在中国是2000~3000元。 “国内市场很‘卷’,很难赚到钱,大家只能去国外市场赚取高额的利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行业人士向记者透露,避开内部的激烈竞争,走向海外市场不失为国内充电桩企业的一条发展出路。 不过,挑战不容小觑。针对充电桩企业“出海”会遇到的挑战,仝宗旗认为,首先比较重要的就是地缘政治风险,企业必须重点考虑这个问题。 以长远眼光来看,充电桩企业走向全球市场,是一个艰难但正确的选择。不过,现阶段,很多企业不得不面对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的政策法规要求。比如,今年2月,美国政府提出,所有接受该国《基础设施法案》补贴生产的充电桩必须在当地制造,任何铁制或钢制充电器外壳或壳体的最终组装,以及所有制造过程也都要在美国进行,而且这项要求立即生效。据悉,从2024年7月开始,至少55%的充电桩零部件成本占比将必须源自美国本土。 如何才能抓住未来3~5年行业发展的关键“窗口期”?苏昕给出了建议,即从最初阶段就要有全球视野。他强调:“海外市场能够提供优质的综合毛利,中国充电桩企业拥有制造能力,有能力掘金全球市场。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将格局打开,放眼全球。” 记者了解到,从2018年开始,ABB就已着眼于在中国市场组建本地研发团队,实现对供应链的成本控制,并成立了全球的项目团队,研发针对于C端的充电桩产品。此外,一些在亚马逊平台上开展全球私桩业务的充电桩头部企业,已考虑去海外设厂,抓住海外政策的红利。 “本土化”涉及方方面面如今,充电桩企业已经意识到,做好品控以及各项指标的测试和认证已成为产品“走出去”的必要之举。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测试和认证存在差异,充电桩企业在开展全球业务时就必须符合当地的法律法规要求。 据悉,在认证方面,充电桩产品出口欧洲需要获得CE认证,费用为50万~60万元,要经过认证申请、资料准备、产品检测、递交审核等流程;出口美国则需要拿到UL认证,费用在100万元以上,周期为7个月。如果是公用事业侧项目,则需要对供应商额外认证,甚至拿到政府准入许可。 仝宗旗提到,企业开展全球业务,务必要使充电桩标准与欧标或美标的相关车型匹配,并不是相应标准与适配车型匹配成功就能100%充上电,需要不断进行调试。换句话说,就充电桩企业而言,在国外市场的线下运维调试也是一项挑战。建立本地化的服务团队,能够更好地提升用户体验,给企业增加竞争优势。章赛男则表示,充电桩企业“出海”,要抓住细分领域的机会,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 “围绕本土化发展的议题,不仅是认证,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也很重要。”意科能源(上海)有限公司产品总监金亨美介绍称,在国外市场必须重视对个人隐私的保护。这就要求每进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市场后,必须全面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即便很小的方面出现了问题,之后的业务开展也可能面临很大的困难。此外,在市场拓展方面,除了目前企业都在扎堆前往的欧洲,南美和东南亚也具有开发潜力,尤其南美的发展空间可能更大。 记者了解到,充电桩企业在海外市场实施本土化战略涉及方方面面。比如,有序充电要适配海外电网特点、支付系统要符合当地的消费习惯等以这两个方面为例,海外客户中私人桩占比达到了60%~70%,但欧洲电网的负荷能力并不强,一个7kW的家用充电桩就可能造成跳闸,因此充电桩企业需要考虑负载平衡或有序充电的问题;中国的数字支付系统很成熟,但国外保留了既有的信用卡体系,因此直流桩上面要安装适配不同信用卡的插孔,以保证充电桩付费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