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李博
【资料图】
编者按:
“强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国安”。三年前,人民军队除夕驰援武汉,用最美“逆行”履行着保卫国家、服务人民的铮铮誓言;边关烈士陈祥榕“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感情激荡着亿万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这个“八一”建军节,数千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奋战在北京的抗洪抢险一线,全力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他们真正诠释了当代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的使命责任和家国情怀。我的青春穿军装!在军营大熔炉里锻炼成长,将为我们的青春印下深深烙印,积累丰厚的人生财富。让我们通过一组北京市征兵海报上的人物故事,去感受当代青年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大爱。
杨胜钦:
从军兵种——武警内卫部队
现在职业——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生
“‘当兵后悔两年,不当兵后悔一辈子’。这句话很多人都会说,但只有深入军营,才能真正地读懂这句话。”杨胜钦说,两年的军旅生活,是他人生的转折点。
2017年,大一刚刚结束,杨胜钦换上军装,成为一名武警战士,从北京奔赴湖南。随着军营大门阵阵锣鼓声敲起,他开始了新兵连生活,内心除了迷茫,更多的是期待。
“被子卫生三公里、队列器械俯卧撑”,成了每一个新兵面前的几座大山。从无拘无束的环境,变成了每天作息准时准点,做任何事情都要打报告,杨胜钦对军营生活还有些不适应。不过,新兵连杜班长的一句话提起了杨胜钦的兴趣。“当时记得杜班长说,库区很苦,但是磨练人。”到底怎样磨练人?集训一结束,杨胜钦毅然选择来到库区。
库区任务繁重、环境艰苦。手机信号不稳定,甚至时常还会停水停电。每天一睁眼,看到的就是连绵不断的丘陵。每天的工作,就是与三尺哨位为伴。逢年过节,部队便会进入战备状态,更是一步不能离开。
杨胜钦所在部队的任务是确保执勤目标的绝对安全和驻地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五公里武装越野、四百米障碍、倒功摔擒等是基本训练科目,训练之余,杨胜钦和他的战友每天需要徒步巡逻十几公里。正是在这种背对繁华、直面寂寥的环境里,杨胜钦见到了巴掌大的飞蛾、各种毒蛇毒虫和山体滑坡,更练就了良好的身体素质。
2018年,新的《共同条令》发布,全军广泛开展“条令年”学习竞赛活动。中队推荐杨胜钦参加比赛,但距离支队比赛只有一个星期,而三本条令加起来足足有十几厘米。
“顶得住和顶不住是个选择题,但军人没有选择顶不住的权利,任务在肩,当全力以赴。”每天繁重的执勤训练任务后,与杨胜钦相伴的是战友熟睡的鼾声、一盏孤灯和三本条令。一周的备赛时间里,杨胜钦翻旧了三本厚厚的条令,不论站哨训练还是休息吃饭,脑子里都在重复着条令的内容,甚至好多次睡觉做梦,也把条令背出了声。
最终,杨胜钦成为湖南总队唯一入围武警部队南部赛区决赛的义务兵。在决赛现场,杨胜钦沉稳自信,取得了答题“零出错”的优异表现,荣立个人三等功。比赛通过直播传到后方,从此全支队都知道,在大山库区有一个名副其实的“条令通”。
谁的青春不迷茫?其实,杨胜钦也曾经对自己的未来迷茫过。“大一时候还对自己的未来很迷茫,但军旅生涯让杨胜钦找到了自己的方向。”退役复学后,杨胜钦借助学校的转专业政策,从工商管理专业转学到信息安全专业。面对学业的中断和生活节奏的改变,杨胜钦感受到了第二次身份转变的压力。除了大二要上的专业课以外,杨胜钦还要补上大一落下的课程。“那时同学们都回宿舍休息了,自己还要跟着大一的同学补基础。到了期末,一场接一场考试更是忙不过来。”
当得知室友有参军意愿但比较犹豫时,杨胜钦主动和他沟通交流,讲述参军政策,分享了参军给自己带来的变化。“你放心,当你退伍回来的时候,坐在教室里肯定会感到幸福的!”在他的影响下,这位室友在2020年9月顺利入伍并在海军某部服役。
2022年,杨胜钦从北京科技大学毕业,并以专业第6名的总成绩成功保送研究生,进入公安院校学习。
随着年龄的增长,杨胜钦更加明白了自己代表的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退伍不褪色’从来不是一句口号,我要用自己的专业所长,为国家多做些事情。”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