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一幅传世名画会一分为二

2023-08-08 08:01:51 来源:萧家老大

为何一幅传世名画会一分为二

公元1350年,元代画家黄公望创作了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富春山居图》。几经易手,并因“焚画殉葬”而身首两段。前半卷:剩山图,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后半卷:无用师(黄公望师弟郑樗)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相关资料图)

《富春山居图》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画面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被誉为“画中之兰亭”,属国宝级文物。公元2011年6月,前后两段在台北故宫首度合璧展出。

明朝末年,传世名画《富春山居图》被传到收藏家吴洪裕的手中。自从在父亲那里得到这件宝贝,他便爱不释手,每天不思茶饭,反复地对它观赏临摹,恨不得时刻将画卷带在自己的身边。为此,吴洪裕还专门修建了一座名为“富春居”的小屋,以此来安放这幅《富春山居图》。

这一天,吴府上下忽然乱作一团,原来是家中主人吴洪裕病危了。寝室里,在烛光的映衬下,家人围立在病榻之前,焦急地等待着老人的临终遗言。而吴洪裕由于已被病魔折腾得不成样子,此刻已说不出什么话来,只是死死地盯着枕头边的宝匣。一旁的家人顿时明白了,老爷临死前念念不忘的依旧是他那幅心爱的山水画。于是,有人把画从宝匣中取出,递到他的面前,并慢慢将其展开。这时,吴洪裕的眼角忽然流出两行浑浊的泪水。好一会儿,老人的嘴里才吃力地吐出一个字:“烧!”说完,便慢慢地闭上了双眼。

原来,吴老爷子想要将这幅名画焚烧殉葬。既然老人如此珍爱此画,为何要将它殉葬呢?大多数人认为,是因为吴洪裕本人太喜爱这幅画作了,以至于想将它带到阴曹地府,永久的陪伴在自己的身边。

眼见这幅在吴府传承三代,被视为传家宝的《富春山居图》即将付之一炬,从人群中猛然蹿出一人,只见他抓住火中的画卷用力一甩,愣是把画给抢救出来,这个人就是吴洪裕的侄子吴静庵。为了掩人耳目,他用了偷梁换柱的办法,将另外一幅画投入火中,从而救出了这幅稀世珍品。但是,画虽然被救了下来,却在中间部位烧出几个连珠洞,从而断成一大一小两段。此画起首一段已被烧去,而幸存留下的部分也是火痕斑斑。从此,这件稀世国宝《富春山居图》便一分为二。

公元1652年,吴家子弟吴寄谷得到画卷后,将损卷烧焦的部分细心揭下,在重新进行接拼后,正好出现一山一水一丘一壑之景,几乎看不出是经剪裁后拼接而成的,真乃不幸中的万幸。

于是,后人就把这一部分称为《剩山图》。而保留了原画主体内容的另外一段,在装裱时为掩盖被火烧过的痕迹,特意将位于画尾的董其昌题跋,切割下来放在画首位置,这便是后来乾隆皇帝得到的《无用师卷》。至此,原《富春山居图》被分割成《富春山居图·剩山图》与《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长短两部分,身首各异。

吴洪裕宁可烧掉《富春山居图》,让它永远的陪在自己的身边,也不想让这幅名画流传后世。可是,他不知道的是,除了这幅《富春山居图》以外,还有另外一幅《富春山居图》流传在世。

也许,您一定会感到奇怪,黄公望不是一生只画了这一幅《富山春居图》吗?哪里来的第二张画?

说起这第二幅画,就不得不提到沈周这个名字。沈周是明代著名的书画家,明代成化年间,这幅传世之作便传到了他的手中。

得到《富山春居图》后,沈周自然是爱不释手,将它悬挂在墙上,反复欣赏。就这样,看着看着就发现了问题。原来,这幅名画上没有名人的题跋,于是,他不但自己在画上题了跋,还想请别人为这幅名画题跋。

像《富山春居图》这样的名画,别人都藏在最为隐秘的地方,可是,被冲昏了头脑的沈周,却大张旗鼓地将画轻易地交给了别人。果不其然,在他将画交给一位友人题跋的时候,出现了问题。这位友人的儿子对这幅名画产生了歹念,随即将画偷偷卖掉,并对外宣称是被人偷了。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沈周在一个画摊上,再次见到了这件被卖掉的名画。于是,他连忙回家筹钱买画。可是当他拿着钱来到画摊时,《富山春居图》已被人买走。痛失名画的沈周不禁放声大哭起来,可是现在后悔却为时已晚。就这样,他费尽心力得到的《富山春居图》,成为了别人的宝物。而今,所剩下的也只是名画在脑海中的记忆了。

即便是这样,沈周愣是凭借着自己的记忆,摹背出了一幅《富山春居图》。而这幅由他所摹背的画卷,也在民间流传了数百年,直到公元1996年,在北京瀚海拍卖会上,由北京故宫博物院以一千万元的高价拍下收藏。

除了沈周摩背的这幅《富春山居图》以外,现可查询的临摹本还有十余幅。清乾隆年间,不知是何人临摹的《富山春居图》,竟然与真迹《富山春居图》先后传入宫廷,并由此上演了一出真假画卷之争。

公元1745年,一幅《富山春居图》被征入宫中,乾隆皇帝对这幅画是爱不释手,经常将它取出欣赏,还在六米长卷的留白处赋诗填词,并且加盖玉玺。可是,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就在这幅《富山春居图》征选入宫的第二年,即公元1746年,地方官员又呈上另外一幅《富山春居图》。

当然,这两幅作品中,肯定有一幅是假的。但是这两幅画,实在是太像了,很难区分出真假。但是,不知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乾隆皇帝认定最先进宫的那一幅为真画,也就是他在上面赋诗题词的为真迹,而另外一幅为仿品。但是,由于后来者实在是画得太好了,简直足以“以假乱真”,连乾隆皇帝也不忍将它丢弃,所以也将其收入到了内府。

而其后的百年间,也没有人去质疑乾隆皇帝的鉴定。直到清朝灭亡以后,学者们才对此提出了异议。他们认为那幅被乾隆皇帝鉴定为假画的《富山春居图》才是黄公望的真迹。而理由自然是,只有那幅画是半截画,并且具有明显的火烧与修补的痕迹,与历史记载相吻合。

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经两岸专家反复鉴定,才最终确定,由乾隆皇帝鉴定为真迹的画作是一幅假画,而那幅被鉴定为假画的才是真迹《富山春居图》的后半段《无用师卷》。

就这样,假作真时真亦假,这幅假画居然骗过了朝廷鉴定专家的眼睛,被天下第一收藏家乾隆皇帝所悉心珍藏。而黄公望的真迹《无用师卷》,则备受冷落,被放置在了一旁长达二百年之久。不过也正因为如此,这幅真迹才没被乾隆皇帝题词赋诗,加盖玉玺,落了一个“干净之身”,从而完好地保持了原画的风貌。

在抗战胜利以后,国民党政府将大批的故宫文物运到了台湾,其中就包括这两幅真假《富春山居图》。如今,这两幅画作都被珍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之中。

既然真迹《富春山居图》的后半段《无用师卷》被送往了台湾,那么它的前半段《剩山图》又在何方呢?原来,历尽曲折传承,这幅真迹的前半段,在公元1956年的时候,被浙江省博物馆所收藏,并正式成为浙江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公元1999年,在历经三百多年的等待后,由海峡两岸的书画家共同发起的“《富春山居图》圆合暨富春江雅集活动”,燃起人们心中的希望。

公元1999年7月15日,一个值得永远纪念的日子,就是在这一天,海峡两岸的书画家相聚在富春江畔,在频频闪烁的镁光灯下,人们依照古代摹本,共同挥毫泼墨,临摹了长约65厘米,在焚画殉葬中被烧毁的那段画卷。两岸的画家将现场临摹的画卷与事先临摹好的《富山春居图》前后卷,相互连接在了一起。至此,分割在海峡两岸的千年名画,终于在两岸画家的笔下实现了一次圆合。

公元2011年5月18日,《富春山居图·剩山图》点交仪式在北京举办,并于6月1日在台北故宫与《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进行合展。至此,黄公望的真迹《富春山居图》终于以完整的面貌,呈现在世人的面前,一展千年古画的别样风姿。

(本篇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词:

X 广告
公司
X 广告

Copyright   2015-2022 亚洲快递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1034106号-51   联系邮箱:5 516 538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