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记者从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获悉,《成都市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规划(2021-2035年)(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划》)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资料图片)
《规划》明确了从2021年到2023年,成都市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范围、目标愿景以及保护格局,对耕地数量稳中有升、耕地质量逐步提高、提高农业复合效益、推动实施重大工程等方面进行安排部署。
构建“一带十五园百片”的耕地保护格局
形成产业复合、城乡融合的现代都市农业形态
根据《规划》,到2035年,全面建成以耕地数量、质量、生态、布局、产能协同推进的耕地保护新格局。有效减少5亩以下破碎耕地,优化农业基础设施配套。强化农田的复合利用效益,成为公园城市乡村实践范例。全面建成保护与利用、管控与引导、行政手段与经济激励相结合的耕地保护体系,形成产业复合、城乡融合的现代都市农业形态。
与此同时,在《成都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确定的市域西部成都平原农业区和龙泉山东侧丘陵农业区基础上,细化形成全域耕地保护格局。《规划》将构建“一带十五园百片”的耕地保护格局,其中,“一带”是指环城十万亩粮油产业带,“十五园”即为西部粮油产业集中发展区、北部粮菜产业集中发展区、东部玉米-大豆产业集中发展区,“百片”则为龙门山粮经复合产业带、龙泉山粮经复合产业带、西部平坝粮经复合保护发展区、东部浅丘粮经复合保护发展区。
严格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保护
守好 “天府粮仓”成都片区
《规划》提出,将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措施,严守耕地数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实现耕地质量逐步提高;因地制宜改善农田生态服务功能,构建农田生态网络,提升农田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
在严守耕地数量方面,成都优先划定耕地保有量453.99万亩和永久基本农田416.64万亩,严守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通过建设用地复垦、农用地整治和未利用地开发等方式,优先在市域西部成都平原农业区以及龙泉山东侧丘陵农业区的浅丘区,实施补充耕地项目。
在实现耕地质量逐步提高方面,成都将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科学确定高标准农田建设布局、标准和内容,推进田水林路电综合配套,加快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因地制宜开展土壤改良、地力培肥、保水保肥、控污修复等工作,并通过推进耕地适度规模化经营和优化配置农业设施建设用地来逐步改善生产条件。
在改善农田生态服务功能方面,成都将综合评估农田生态价值、实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规范化肥农药使用以及加强耕地水土流失防治来系统推进农田生态修复,并以“大中小微并举、引蓄提灌排结合”的方式,构建现代化农田水利设施体系。同时,通过预留自然生态斑块、提升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恢复自然生态系统等方式,营造农业空间半自然生境,提升农田生态系统功能;依托农田周边的河流、田间道路和沟渠等线型要素,分类建设生态廊道,畅通生态网络,丰富农田生物多样性。
构建“2+5+N”的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体系
提高农业复合效益
《规划》指出,成都将强化耕地种植用途管控,创新耕地保护利用思路,提升农业附加值,提高农业复合效益。
其中,成都将严格耕地利用优先序,分类明确耕地用途,合理利用耕地资源,努力实现全市基本口粮自给的目标。对于高标准农田,原则上全部用于粮食生产,以提升粮食种植面积、稳定粮食产量为首要目标;对于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生产,以保障粮食种植面积为重点任务;对于一般耕地,要用于粮、油、蔬菜等农产品生产,以优化种植结构为生产方向;对于有条件的园、林地,鼓励开展套种,鼓励在植株间距满足套种条件的园、林地上套种矮茎薯类、大豆、蔬菜等作物。
与此同时,加快现代粮油产业园区建设,强化规划先行、分类推进。坚持“十化同步”发展方向,完善粮油园区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力争到2025年全面建成“一带十五园百片”粮油产业园区。
此外,成都将通过提升耕地美学价值,依托区域地形地貌及特色,充分挖掘“产、景、人、文、地”的联系,塑造符合区域特点的耕地艺术景观。挖掘农耕文化价值,积极挖掘耕地多元价值,鼓励在传统村落打造农田景观、推广农耕体验和研学科普等业态。同时,串联耕地艺术景观、农耕文化等要素,盘活农村旅游资源,构建“2环+5廊+N点”的休闲农业发展格局,提高农业复合效益。
《规划》公示时间为2023年8月18日-9月20日,社会各界可在“成都规划自然资源”微信公众号、“成都市自然资源调查利用研究院”微信公众号、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网站上查阅,相关意见可通过发送电子邮件、邮寄信件等方式提交。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李世芳 责任编辑 何齐铁 实习编辑 王淇 供图 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关键词: